我的想法
为何不是产品经理的角度?
说到底,核心原因是:不想过度解读。
因为一切都是从结果来推测,从产品的介绍,已有功能,更新迭代记录来分析与推测, 因此最契合的视角是:使用用户+相关开发人员
毕竟,首先是作为一个使用用户的视角,来使用产品系列的各个功能, 然后从用户本身的体验来分析各个功能对于用户来说如何, 譬如消息回执功能,对于工作上的体验如何,对于社交上的体验如何。
其次,作为一个相关开发人员的视角,来使用产品对外开发的功能, 然后可以分析那些开放的功能对于企业或开发者的体验如何, 譬如开放平台中的企业应用开放与客户端API等
如果直接强行以一个产品经理的视角,更多的可能是:很容易过度解读
因为掌握的资源不一样,视角不一样,经验也不一样, 就跟语文的阅读理解一样,如果对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感觉,体会,是没问题的,也合适,因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 但是如果以原作者的视角去推测,基本上绝大部分人都会过度解读。 (曾几何时也有一个作者吐槽他的作文被过度解读了)
我对钉钉的理解
其实很多功能点上的理解前文中都已经提到,这里不赘述。
这里可以总结一点:关于社交与工作上钉钉的选择?
虽然钉钉的前身是阿里已经阵亡的来往,而且来往是直接对标微信的阿里系社交软件。 但是个人理解钉钉和来往的定位截然不同。
最直观的,从钉钉的slogan可以看出:钉钉是一个工作方式
而与来往对标的微信的slogan是: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
而且最近与钉钉对标的企业微信也是主打的服务于各大企业,都是主打的工作方式
所以基于这点,再去分析钉钉的一系列行为似乎都很合理。
为什么钉钉要加上社交中反人类的消息回执, 为什么钉钉要加上夺命连环钉, 为什么很多的普通员工型用户评价低,而那些管理者或老板评价往往很高?
因为它的核心是:是工作方式,切入点是工作,为中小企业服务
也就是说,它更多的是toB(面向企业)而不是toC(面向用户), 所以,这些看似在社交中不合理功能都加入进来了, 因为在工作领域中,这些功能不是缺点,反而是亮点。
当然了,和最初提到的一样,以上都是根据个人体验,个人经验以及相关资料分析和推测出的,是个人的理解。
也许对于一款产品来说,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。